第七颂:答外人引证佛说为证不能成立
颂文: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说有色处等,如化生有情。
论曰。如佛说有化生有情。彼但依心相续不断能往后世密意趣说。不说实有化生有情。说无有情我但有法因故。说色等处契经亦尔。依所化生宜受彼教。密意趣说非别害有。依何密意说色等十。
讲解:这一颂,仍是解答外人的质疑之词。上一颂中,唯识家对问难者说:‘所薰识有果,不许为何因? ’问难者就说:我这样说,也是依于佛教经典而说的。佛在经典常说十有色处 (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内五根处;和色、声、香、味、触外五境处。) 佛既然说十有色处,你们唯识家为什么说唯有内在的心识,没有实在的外境 (即色、声、香、味、触等五境非实有) 呢? 如果唯有内识,没有外境,佛就不该说十有色处;佛既说有十有色处,你们唯识家就不该说唯有内识,没有外境。不然,你们就犯了 ‘圣教相违过’。
唯识家怎么回答呢? 唯识家说:佛在经中确曾说内外处 (内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此即十二处) 的教法,佛陀说此十二处教,不是为成立外境实有而说的,那是另有其 ‘密意趣’。目的是在破除凡夫执有[实我’的执著,才说有‘十有色处’。事实上,这只是佛的密意——以善巧方便的意趣而说的,并不是说心识之外一定有实境的色法。并且,佛陀的密意,是 ‘先立后破’——先说‘十有色处’,继而分析诸法缘生无性,实同幻化,使听者以此悟入我法二空之理。
以上就是对本颂前三句颂文的注释。由于颂文过于简略,常使我们有会错意的地方。如前三句‘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说有色等处’的颂文,如果化为长行,意思应该是:世尊以善巧方便,对‘依彼所’应该接受内外处教‘化’ 、而悟入有情无我的众‘生’,而‘密意趣’的‘说有色等’内外处。’最后并举出例子说:‘如化生有情’。
化生,是胎、卵、湿、化四生之一,化生有情种类非一,此处所说的不是西方极乐
世界的莲花化生,也不是天道或地狱道的化生,而是‘四有’中的‘中有’化生有情。四有的‘有’,是存在的意思,现实存在的生命体称‘本有’,报尽命终,死亡的时候称‘死有] (死亡只是一期生命告终,仍要转生受报,故仍称有。) 死亡之后、未受生之前称 ‘中有’,正受生时称‘生有’。死后生前的中有,又称‘中阴身],这也是方便说的。因为有一些凡夫外道,听了佛说‘无我’的道理,就以为人死如灯灭,死后一无所有,这又成为 ‘断灭论’了。世尊以此密意——方便而说‘中有’。
世尊虽说中有化生有情,是生死之间的联系者,但并不表示中有化生有情是实有,这只是就第八阿赖耶识相续不断义上而假名安立的,当然这也是假有,不是实有。关于这一点,唯识家的见解是如此,经量部也同有此种看法 (其他部派另有不同看法的) ,所以唯识家特举出此‘化生有情’,中有化生为例子,以证明世尊虽说内外十二处的教法,亦像此化生有情一样,是世尊 ‘密意趣’而说的。
至此,问难者又提出质问的意见:你们说世尊的十二处教,是依‘密意趣’而说的。但是世尊的‘密意趣’究竟是什么呢? 唯识家乃又举颂以回答对方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