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智】
(梵sarva-jn~a、sarva-jn~ata、sarva-jn~ana,藏 thams-cad-mkhyen-pa-n~id)
三智之一。音译为萨婆若。指通达一切法相的智慧。《俱舍论》卷二十九〈破我品〉(大正29·155a)︰‘才作意时,于所欲知境无倒智起,故名一切智;非于一念能顿偏知。’
《瑜伽师地论》对一切智的内容有较精密的说明。该论卷三十八云(大正30·498c)︰
‘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界,有二种。一者世界,二者有情界。事,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即此有为无为二事,无量品别,名一切品。谓自相展转种类差别故、共相差别故、因果差别故、界趣差别故、善不善无记等差别故。时,有三种︰(一)过去,(二)未来,(三)现在。即于如是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如实知故,名一切智。’
说一切有部认为此智唯佛可得,其他部派则认为声闻、独觉皆能得之。《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阐述一切智与一切种智的差别,谓善知总相者为一切智,善知差别相者为一切种智;前者为声闻、独觉之智,后者为佛智。
在佛典中,有时为区别声闻的一切智与佛的一切智,而将佛的一切智称为一切智智,得此智的佛称一切智人。又,有时‘一切智’也是‘一切智人’(即佛)的略称。
[参考资料] 《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奉持品〉;《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卷九;《菩萨地持经》卷三;《大日经疏》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十五;《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三慧品〉;《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六;《杂阿毗昙心论》卷八;《大乘义章》卷十九;《观音玄义》卷下;《异部宗轮论述记》;《续弦秘曲》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