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隆:佛法的安心之道——佛法运用于管理与谘商之探讨
一、前 言
本文尝试从佛法的角度,初步探讨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如何运用佛法协助现代人舒解压力,消融烦恼,进而探索生命意义,寻求安心之道,虽然缘起是在非营利机构的管理中使用,但对包含宗教师在内的广大社会民众,应该具有相同的参考价值。前美国慈氏学苑院长智中法师,近年来领导团队,研究佛法在谘商与身心上的运用,并跨领域结合心理、社会、哲学、医学等专业学科,临床实证,颇具成效也相当受到欢迎。欣逢世界佛教论坛,首次举办,承蒙主办单位盛情,法师特嘱代为撰文,分享相关经验,就教诸上善人,除了表示对大会的感谢,对论坛的高度重视与期待以外,也藉之抛砖引玉,邀请当代三宝弟子们,共同深入经藏,让佛法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发挥具体的功能,利益更多的众生。
二、 佛法的定义与运用
佛的出家、成道、转法轮,唯一的目的,无非为了令众生离苦得乐,所以说“引导众生离苦得乐,就是佛法的目的”。可以从佛法中,寻求安身立命,安心安业的应对良方,尤其对佛教团体而言,若不坚定三宝信仰,从佛法中寻求解决之道,其他又有什么是足以依靠的呢?进一步而言,佛法对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帮助,也提供了佛教团体与宗教师,可以对包含信徒与非信徒在内的广大民众,给予宗教和社会关怀的最佳工具与桥梁。
“佛法”,为佛与法的结合词。佛是梵语佛陀的略称,其义为觉者。法是梵语达磨的义译,精确的定义是轨持,即不变的轨律。佛与法的缀合语,应解说为佛的法。本来,法是“非佛作亦非余人作”的;本来如此而被称为“法性法尔”的;有本然性、安定性、普遍性,而被称为“法性、法住、法界”的。这常遍的轨律,何以要称为佛法?因为这是由于释迦牟尼佛的创见,而后才流行人间的;“佛为法本,法由佛出”,所以称之为佛法。
而从藏经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种对佛法的说明:
其一,“遍能任持,唯意境性;故名为法。”
第二种说明法的范围是“法者:略有十二种。谓契经等、十二分教。”佛法的内容,包含了三藏十二部经典,也就是所有佛经的内容。
其三,“此中法者。当知宣说名句文身 ”,名句文身是印度佛典中之文法用语。原本包含世俗在内,一切文字音声可描述的知识,或都可通称为法,但佛法就专指佛所宣说的法。
第四,深一层说明法是心识所知的境界,“法,谓轨持” ,轨持的意思是:“轨生他解,任持自性”。
其五简单而概括地说,包含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中观、戒定慧三学、闻思修三慧等等佛教根本法义,都是佛法的内容。
上述佛法的内容,从一般人生的基础角度来看,不外乎规范身心,净化身心,达到身心解脱自在。信佛学佛,不是向外追求(物欲与神力救济),而是从自己身心的修治出发,实现自利与利他的理想。佛法不是虚玄莫测的理论,神奇怪僻的行为;佛所开示的是一般人所能知能行的。所以对社会大众而言,未必一定要理解高深的佛法,但人人都可以透过佛教宗教师的导引,运用佛法解决生活的种种问题,帮助提升生命的质量。此即一系列佛法的安心之道,次序上第一步应从纾解日常生活的种种压力开始做起,对现代人较为实用而速效。
四、压力与现代生活
远自洪荒时代,原始人就会因应付各种生活上的改变而产生压力,但那只是发生在他们生命受到威胁时,或是与猛兽抟斗、逃命,或是因为食物的需求,或是遇到自然灾害、气侯变化而需要作种种应对或迁移。
反观现代人的生活,生命并没有受到威胁,却时时充满压力,而且原因并不单纯。随着社会结构的快速变迁,多元而混淆的价值系统、复杂的人际关系、日新月异的科技知识,使得许多现代人在不断地与时间、体力、工作量、新的知识与科技赛跑的过程中,疲于奔命。生活中每个层面几乎时时都会改变,工作、家庭、亲人、社会,无一幸免。生活一天天愈益复杂,而各种改变一波波无情地涌上来,伴随着带给人们无尽的压力。更挤的环境、更多的选择及诱惑、更高的要求、更快的脚步,个人必须面对而且努力适应新的生活情境,就像一种永无止境供给予需求的关系。
不过话说回来,压力也有其正面的意义,那就是身体的示警功能。压力,常常透过身体、情绪警告我们。有时可能是身体盼望呵护的警讯,甚至是生命渴求重新定位。这种警讯所衍生的戒慎恐惧心理,要求我们停下来,留神步步逼近的危机,探索自己的身心,为自己的未来重新规划定位;这是促进个人成长的良机,甚至可能因此挽救了健康与生命。
五、 从佛法的角度看压力
我们可以说“压力是单位面积上(心智)所受(压力源)之力”。压力源(Stressor)是引发压力之情境,除了来自于外境的变化无常、无法掌控,主要是自己的无明(根本烦恼)与情绪(随烦恼)所引起。
根本烦恼有六者:一贪、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