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地图上看,野象和孔雀的故乡西双版纳在云南的最南端,直逼“金三角”,与东南亚艾滋病高流行国家直接接壤或相邻,除有5个正式口岸外,与境外的自然通道达500多条。随着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开发的扩展,对外开放的扩大,旅游资源的开发,西双版纳已成为我国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和国际性旅游地区,人口大流动、大交往,艾滋病流行的威胁十分严峻。
1991年2月,西双版纳州检出该州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为外籍入境者;1992年两名被拐卖到泰国卖淫的少女因在国外感染艾滋病病毒而被遣送回西双版纳。此后感染者逐年增多,截至今年6月,全州已检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102例。鉴于西双版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艾滋病流行现状,按照“湄公项目”的要求,西双版纳州启动了以宣传教育为主的艾滋病预防与控制行动,其中利用佛事活动向信教群众传授艾滋病防控知识,是西双版纳实施“湄公项目”的一大亮点。
僧人们是如何加入到这一行动当中去的?2000年10月16日,记者一行带着好奇与疑问深入到西双版纳总佛寺和景洪市勐罕镇曼春满寺进行了采访。当我们同僧人们面对面地进行过交谈以后,当我们听到“吃人的艾滋病”这首悲怆的傣文歌曲在西双版纳总佛寺中响起的时候,我们发现僧人们对艾滋病是何等地深恶痛绝,我们明白了僧人们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一与艾滋病斗争的行动中。
艾滋病像魔鬼一样吞吃人,
得病后一个一个地死去,
谁也帮不了,再见吧,
去吧,去吧,死去吧!
不管是爸爸、妈妈、老人、孩子都要吃,
死得很凄惨,眼泪流汪汪,
听了很凄凉,人类遭劫难,
……
这首由总佛寺原副主持玛哈亮作词并演唱的歌曲现已被录制成了歌带,广为流传。当年玛哈亮的弟弟死于艾滋病,玛哈亮随即便愤而写下了这首歌,并从此积极投身于艾滋病的防治宣传活动中,他向信徒散发艾滋病知识宣传材料的身影出现在许多佛事活动场所。同玛哈亮一样,僧人们都是在自觉自愿地做着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他们认为这是出家人应尽的责任。
西双版纳州佛协会会长、总佛寺主持都龙庄是这项事业的带头人,他非常重视和支持僧人们开展这项工作。他对记者说,“在泰国和缅甸的寺庙里学习时曾看到这样的情形:从前都是年轻人送老年人超度,现在变成了老年人送年轻人超度,剩下小孩子没有人养,这都是艾滋病给害的。所以在讲经时我就向老百姓讲艾滋病要来了,要注意艾滋病,泰国的老路我们不能走。”他说:“我们的佛祖说人生的最大财富是身体健康,也是最大的幸福。为了人类,为了大家,要帮助每个人,佛教讲的就是普度众生。”
(二) 在西双版纳,佛教与傣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连。全州现有大小佛寺562座,僧侣6000多位,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个寺庙,信教群众达30多万人。傣家的男孩子,小一点的七八岁,大的十二三岁时都要出家到寺庙中当和尚学文化,就好像汉族的小孩子到了年龄要上学一样。完成学业后,一部分人会还俗回家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一部分人会留在寺庙中做僧人。因此在这里许多父辈都是出过家而后又还俗的,现在他们的孩子正在寺庙中出家,出家与还俗是极其自由的,即使还了俗还可以再出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分离的局面。
由于傣家人深受佛教影响,与佛寺感情深厚,他们相信出家人不打诳语,因此他们非常依赖僧人,在生活中遇到任何不明白的和解决不了的事情都会到寺庙找主持指点迷津。比如当景洪市勐海村里有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村长一时手足无措,就主动找到佛寺,请主持出主意想办法。村长从寺中讨得有关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材料后,回到村里马上在广播里宣读,一方面告诉村民如何预防艾滋病,一方面告诉村民要善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刚开始,僧人们也曾觉得以他们的身份向老百姓讲艾滋病这种病有些不合适,信徒们也以为这样做有辱佛门。但是经过培训后,僧人们逐渐认识到,艾滋病是无药可医的,得了病就会死人,危害特别大,艾滋病已威胁到人类的幸福和快乐。总佛寺副主持嘟罕听这样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帮助人们得到幸福和快乐。”于是僧人们开始探讨艾滋病防治工作与佛教戒律相一致的地方,佛教戒律有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其中“不邪淫”可以解释为禁止不正当的性行为,“不饮酒”除禁止喝酒外还可以引申为禁止吸毒和禁止使用其它任何麻痹人神经的东西,而性乱和吸毒正是艾滋病的两大主要传播途径,这样就找到了切入点。从此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宣传工作就在寺庙中逐步开展起来。
(三) 曼春满寺主持嘟香,1997年从泰国佛学院留学回来,1999年参加防治艾滋病知识培训班。嘟香告诉我们,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主要是通过各种佛事活动来开展的。如每年从关门节到开门节三个月中每个星期一次的敬佛活动;每年傣历新年4月15日的赶塔等。此外就是利用僧人走村串寨化缘的机会,深入到傣家人家中做一些宣传。他们在做宣传时主要告诫信徒在外边要洁身自爱“不要乱(性乱)”,他们会告诉信徒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比如打针时不换针头以及输血等途径。嘟香说,我们在做宣传时需要与信徒沟通,说话也需讲究技巧,不讲技巧易让人误解。没有接受培训前胆子比较小,不知道该怎么跟信徒说,现在基本没有障碍。
帕温香,总佛寺里的一名小和尚,今年16岁。他说出家是为了学习,长大以后他想还俗。当问到他关于艾滋病的问题时,帕温香说:“我知道艾滋病。艾滋病可以通过吸毒,用针注射传播,性乱也可以传播。艾滋病没有办法治,可以预防。”
后记:西双版纳州僧侣参与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宣传工作已取得较好效果,并且得到了宗教界的普遍赞赏。前不久总佛寺副主持嘟罕商去福建少林寺参观考察时,介绍了他们参与政府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情况,引起该寺僧侣们的极大兴趣,表示要借鉴西双版纳的经验,多参与为民服务的社会活动。
10月14日,总佛寺的一场法会来了信徒一万多人,散发宣传册三千多本;10月18日曼春满寺一场佛事活动到场的有勐罕镇41座寺庙的僧人和周边信教群众,其间也开展了艾滋病防控知识的宣传。
佛光之家:云南一寺庙为艾滋感染者洒关爱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一座佛寺,与许多其他佛寺不同的是,这里的僧人不仅念经打坐,为信众祈祝平安,而且还建立了一个向信众宣扬艾滋病防治知识,为艾滋感染者提供心灵慰藉的场所--“佛光之家”。
祜巴龙庄是云南西双版纳总佛寺级别最高的大长老,也是“佛光之家”的创始人之一。2003年,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希望与帮助”项目的资助下,他和僧人们共同创办了“佛光之家”。一间十几平米的房间就是他们讲授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地方。房间前部的墙上贴着四个大大的红字“慈、悲、喜、舍”,是佛教僧众对他人应持的“四无量心”。
祜巴龙庄1997年就开始参与到艾滋防治知识的宣传中,在这个有着86万居民的傣族自治州里,有三分之一多的人信奉佛教。
艾滋感染者来到“佛光之家”向僧人寻求帮助和帮助他人。37岁的陈菁(化名)在丈夫死于艾滋病后,成为“佛光之家”的第一个志愿者。如今,她用亲身的经历动员更多的感染者站出来,告诉人们预防艾滋病不是某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涉及到你我他的社会问题。
除了在“佛光之家”宣讲防艾滋病知识,祜巴龙庄和众僧还深入乡村,免费发放相关的小册子,播放录像片,甚至编写了抗击艾滋病的歌曲,这些材料和歌曲还被编写为汉傣双语。